在5月5日结束的武夷山“2018中国企业家高峰论坛”的圆桌会议上,透露了一个令人震撼的新项目“中国机器人登月计划”。

项目预计在2020年实现机器人月球登陆,这或许听起来令人难以置信,毕竟现已经到了2018年中,距2020年已经不足两年,而现阶段技术上还面临着重重的困难,要想实现这个远大的目标何其容易?
对此,东京电通机器人推进中心首席策划、机器人航天员项目负责人、日本经济产业省world robot summit执行委员西岛赖亲却充满自信。
“过去的经验与成熟的技术将使一切不可思议化作可能。”

东京电通机器人推进中心首席策划 西岛赖亲
要实现机器人登陆,并出舱漫步着实困难重重。正如我们所知,月球的环境极为恶劣,真空环境、极热与高寒、地心引力小以及大气压强仅仅为1.3×10⁻¹⁰ 千帕等诸多不利因素形成了重重障碍。因此在涂层材料等各方面都有极高的要求,要在高强度材料的情况下保证机器人的性能,两个条件使得难度得到了指数级提升。
机器人的平衡及稳定性也是要攻克的难关之一。与以往的探月月球车不同,该项目计划将双足站立机器人送上月球,这无疑给登月计划造成了不小难度。可是对于人类来说,只有人形机器人,才能带来独有的认同感。

从文化来看,日本对机器人的喜爱由来已久,从1952年手冢治虫的《铁臂阿童木》开始,到1970名扬海外的《哆啦A梦》,双足站立的形象也深入人心。而日本2013年日本送上太空的Kirobo,其形象便是以“阿童木”为原型进行创造的。在即将和朝夕相伴的宇航员分别时,Kirobo犹豫后的道别无不令每一位观众动容。人类的情感总会赋予一些事物新的定义,也正式因为如此,即便当下车形机器人技术难度更小泛用性更高,却挡不住科学家们对高难度却又不实用的人形机器人研究的热情。
只有困难与挑战,才能促使科学技术取得更大进步。
经验技术与政策支持
其实这个项目并不是一个空中楼阁,因为我们已经掌握了实现机器人登月的几个必备条件,包括远程操控技术、登月火箭以及登月机器人。
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为36.3万—40.6万千米,这看似难以跨越的距离,却早已在日本得到解决,星际远程控制技术将能让登月机器人在月球上更好的完成指令,用更加完美的演出进行谢幕。至于登月火箭,众所周知,我国航空航天技术如今以在世界前列,无论是载人航天还是宇宙空间站都已经实现,距离载人登月也仅仅一步之遥,更何况是能更好适应月球环境无惧低气压无氧环境的人工智能?

中国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应该发展AI,并在制造业和科技创新国家战略“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并推进了具体的基本方针和阶段性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升级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同时也为人工智能事业提供了新的机遇与经济支撑。

现在世界已经踏入了科技时代,生活中的各类电子产品日新月异快速更迭,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呈现增速发展,没有人能精准预测明天会出现什么。因为一切都如同嵚崖瀑布,一泻千里。
登月的意义与价值创造
登月的意义不仅仅只是能将中国人工智能之名载入史册。
如果能抢在2020年在美国之前成功登月的话,中国机器人将能作为第一个登月的人工智能被历史铭记,除此之外,在网络上以及实际应用方面还能创造更多比你想象更多的价值。比方说因为登月这个事件本身在网络上可以成为一个重大热点,引发网友的讨论和关注,从而产生流量以助推品牌宣传效应。

登月话题一旦引起话题,其所运用到的远程操控技术以及登月机器人的性能必将成为关注的核心内容,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进步。
而能够适应月球环境的人工智能将标志着技术的革新,能在更多极端条件下发挥巨大的作用。有了它们的帮助,人类不再需要自己亲自涉险,人工智能可以更高效地代替人类探索地球乃至整个宇宙,帮助人们更加了解这个世界。
为何能冠以中国之名
既然这个项目能带来诸多价值,为什么最后日方却愿意将这项技术带到中国来呢?
首先和国情有关。虽然日本各方面技术更为先进成熟,但是中国却拥有更有利的发展环境,一方面对于科研项目国家能予以政策的开放,资金的补助,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也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
除此之外引入日方的技术也将能使我国人工智能技术水平得到飞跃,结合双方的实力与智慧,也将促使科技碰撞发出更为激烈的火花。待技术成熟后再回到日本,战略合作,实则惠及两国乃至全世界。

不过对此西岛赖亲先生却作出更美好的解释。
“人工智能这项技术,应该属于全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