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融行研】产融结合发展趋势及案例分析
 
    

一、产业结合概述

    产融结合是指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在经济运行中为了共同的发展目标和整体效益通过参股、持股、控股和人事参与等方式而进行的内在结合或融合。
    产融结合既是社会资源达到有效配置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达到相当规模后通过产融协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路。总体来看,产融结合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二、产融结合的国内外历史进程

1、国外产融结合历史进程

    在西方国家,产融结合经历了“融合——分离——融合”的发展过程。
    19世纪末,由于当时的产业整合运作比较依赖于银行,一批以摩根为代表的“由融而产”的企业集团逐渐形成,如美国的洛克菲勒、摩根、花旗、杜邦,日本的三井、三菱、三和、住友、第一劝业等。
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后,以通用电气(GE)为代表的“由产而融”的产融结合模式开始起步,至70年代美国许多产业集团都建立金融部门乃至开始办金融公司。
    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放松金融管制,金融混业重新盛行,金融资本再次进入产业资本,产融结合特征日趋显著。但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部分产业集团开始收缩撤离金融,回归主业。

2、国内产融结合的历史进程

    与国际先进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的产融结合在历史上因受制于政策发展缓慢,产融结合程度明显落后于国际先进企业。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产融结合在我国逐步发展起来,由于我国对银行投资实业的法律限制,我国产融结合主要表现为工商企业单向进入金融行业,即“由产而融”。它们一般是控股或参股多家金融机构,包括银行、证券公司、信贷公司、保险公司等,从而形成了形式各异的产融集团,通过集团控股和整体混业,同时经营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
    产融集团的过快发展,以及法律规范和监管措施的缺乏,从而引发了局部风险。2004年发生的“德隆事件”成为产业资本掏空金融资本的经典案例。此后,产融结合进入了一个相对沉寂时期。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在对我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的同时,也为我国加快发展产融结合实现海内外并购带来了新的机遇,产融结合再度升温。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产融结合就成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重要路径。

三、国内主要的产融结合模式

    由于我国银行业改革滞后、产业资本最先成熟,决定了我国产融结合的发动者不是金融资本,而是产业资本,所以目前我国企业产融结合的发展方式多为产业集团向金融业投资,即“产业投资金融”。目前国内“由产到融”模式可粗线条地划分成四类。
一是“银企合作”或“产融合作”,依托产业集团或企业的存贷款、结算、信托、债券发行、股票上市、并购重组、财产及员工保险等相关业务,实施产融合作,结成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
二是产业集团内设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围绕集团主业,面向成员企业开展金融服务,属于内部金融。
三是产业集团对外部金融机构进行“获利投资”,不控股,也不主导。
四是由产业集团新设或收购银行、证券、保险、期货等金融机构,甚至主导其经营。
国内“由产到融”模式图
 

四、产融结合案例

案例一:海尔

海尔的金融业发展之路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摸索时期(2000年以前)
    海尔进军金融行业的决定是在家电行业价格战的背景下做出的。在这种背景下,海尔开始借鉴学习GE的产融结合模式,将进军金融行业作为突围的战略方向之一。
第二阶段:框架构建时期(2000年-2005年)
    2000年,监管政策开始放松,经过多年准备的海尔正式进军金融行业。2001年7月,海尔通过分散股权安排实现对青岛商业银行的控股;2001年9月,在证券行业萧条时期参股长江证券;2001年12月,成立海尔保险代理公司;2002年9月,注资5亿元成立集团财务公司;2002年12月,与美国纽约人寿最终联袂成立合资寿险公司。前后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拿到了信托、保险、证券、银行几乎所有金融牌照,搭建了完整的金融业构架。
第三阶段:快速发展时期(2005年至今)
    2005年以后,中国股市开始复苏,金融行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海尔旗下的几家金融企业也不例外。2002年,在长江证券(原湖北证券)进行的增资扩股过程中,海尔投资以4.7亿元获得20%控股权;2002年,海尔财务成立时注册资本5亿元人民币,而2008年底,其资产总额已达142亿元;2008年,青岛银行顺利增资扩股,引进了意大利联合圣保罗银行(ISP)和洛希尔金融控股有限公司(RCH)等境外战略投资者,注册资本则由11亿元达到34亿元,并开始了国际化改造和上市工作。2009年,海尔纽约人寿除上海总部外,已经在陆续在山东、四川、江苏、湖北等诸多省市开设分支机构,逐渐形成了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的弓箭形业务拓展轮廓。
    可以看到,海尔目前金融产业发展的主要成果在于金融子公司的收益增加或规模扩张,但是,集团内部多元经营主体和金融产业链之间的协同效应并不明显。
 

案例二:上汽集团

    上汽集团一直坚持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并且加大在金融环节的投入,着力在关键领域形成突破,用全面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以能力提升带动规模做大,推动汽车工业创新转型,由大变强。
 
 
    上汽集团整合金融板块业务资源,加快推进产融结合。2015年上半年,上汽集团金融事业部正式成立,纳入了汽车金融、股权投资等业务,将以汽车产业与金融业的结合为基础,打造汽车产业金融生态圈,为汽车产业链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同年4月,上汽保险销售公司正式运营,通过集聚整车企业的优势资源,为消费者提供有竞争力的金融保险服务,更好地促进整车销售,进一步推动产融结合。
设立金融板块是上汽应对产业链价值后移的重要举措,也是在新环境下实现更高程度产融结合、实现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还是上汽在资产和资金规模较大情况下实现资产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更好实现资产有序安全配置的重要举措。
 

案例三:云南白药

    17年2月,云南白药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白药控股与博时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签订了设立产业并购基金合作框架协议,双方拟共同设立医药、医疗及大健康领域的产业并购基金。依托于博时资本及其母公司博时基金丰富的产融资源,博时资本能够为白药控股深化布局医药医疗大健康产业提供并购方案设计、并购标的选择、并购资金募集、资产管理以及战略咨询等各项业务的支持。
 
 
    博时资本与白药控股设立产业并购基金,将主要围绕白药控股产业链升级及布局医药医疗大健康市场的发展战略,针对市场中医药医疗大健康行业有价值及潜力的优质中小型标的进行投资。通过设立并购基金,借助博时资本及其母公司博时基金多年积累的资本市场经验,白药控股将能加快其在全国范围内的大健康行业布局,进一步巩固其市场地位,增强核心竞争力。
 

五、温商股份观点

    回顾以上案例产融结合的情况,永恒的主题是金融与产业紧密结合。
    温商股份认为:近年来虽然中国经济企稳向好,但仍然存在着“脱实向虚”的现象,实体经济领域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仍然存在。因此,温商股份将以温州商会为纽带,高举“产融结合”的大旗,以“产融结合助力实体经济崛起”为宗旨,围绕产业投资、并购与金融服务创新、产融合作进行布局,与合作伙伴在产融良性互动中,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顺畅转化,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并为合作伙伴获取增值机会和相应的回报水平。
 
文章来源:温商股份公众号